单单就是验光、测试、磨制、检测等仪器设施费用投资较大(属精密仪器,价值极高)。例如,一套组合验光
单单就是验光、测试、磨制、检测等仪器设施费用投资较大(属精密仪器,价值极高)。例如,一套组合验光台的价格就超过10万元,一台全自动磨边机也要十几万元,再加上测光仪、焦度计、瞳距仪等辅助设备,一个比较有规模的验配店购置设备的费用最终要超过30万元,而进口设备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都有。成规模的验配店为了抢占市场,都不惜花大价钱购买各种验配设备。
“而且在眼镜的材质上,成本也慢慢变得高。”王利军告诉法治周末记者,这些年眼镜产品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完善,成本相应的也提高了。据他介绍,镜架有板材、TR90、新型的塑钢材料等材质,这些材料本身的原材料价格就不便宜。此外,还有金属材质,虽然合金架的价格不高,但好的镜架制作流程与工艺要求很高,有的还需要电镀上漆、钻石切边等特殊工艺,自然就拉高了顾客手中的眼镜价格。
“除了制造成本,消费者还往往忽略了眼镜店在眼镜验配服务中起到的作用。”张娟对法治周末记者称,由于眼镜行业具有一定的技术性,验配店的工作人员都须持有验光师资格证上岗,验配店也应该拥有眼镜加工许可证等相关资质,因此验配店每年还要支出一部分经费进行人员培训和资质验证。
据了解,培养一位合格的验光师并不是特别容易,相当于一名临床医生,要专业知识还需要至少5年的临床实践经验。
“技术、设备、人员培训等所有的费用自然就得由消费者买单了。所谓暴利也是针对一些偷工减料的无良商家说的。”张娟对法治周末记者补充说,眼镜产品属于个性化定制产品,产品规格繁多。同时,由于个体情况千差万别,而不同功能性镜片的制作流程与工艺又有所区别,因此,要根据顾客的详细情况量身定做眼镜产品,这无形增加了再加工成本。
除此之外,眼镜从出厂到销售再到消费的人手中要经历总代理区域代理眼镜验配店的层层加价格,从而使得眼镜的售价始终处于高位。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眼镜标准化工作起步于1985年,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眼镜行业的标准化体系也在逐渐完备,为中国眼镜行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就现有的产品质量标准而言,2017年1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与信息化部发布了国家轻工行业QB/2506-2017《眼镜镋片光学树脂镜片行业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并于7月1日实施,替代施行了16年之久的QB2506-2011标准。
在各个地方,也对眼镜行业的管理出台了具体标准。2017年11 月,广东省质监局发布了《防蓝光眼镜片及桁关眼镜产品蓝光透射比要求和试验方法》。
“尽管我国目前已经制定了诸如树脂镜片、太阳镜以及配装眼镜等质量和技术标准,但对于近年来市场日渐火热的各类功能性眼镜,并没有相应的检验测试标准可循。”从事多年眼镜行业质量管理和标准化工作的王玫告诉法治周末记者。
“眼镜的行业标准除了实物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外还应该包括验光配镜服务标准体系等。”在王玫看来,消费者购买眼镜并不是单纯地购买实物商品,更多的是消费服务,例如,验光服务等。因此,眼镜的行业标准除了对眼镜本身进行规范外,还应该对消费过程中的服务进行规范。
然而,除了一些地方性规定以外,我国还没有能够建立全国性的专对于“眼镜服务”的行业标准。
2017年12月4日,湖北省武汉市发布了全国首个定配眼镜团体标准《验光配镜技术服务规范》,该规范由湖北省行业协会倡议,武汉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武汉市标准化研究院、眼镜行业6家领军企业一同制定,对验光、加工和检验这3个对定配眼镜质量影响最大的环节作出了技术规范。
此外,有行业人士指出,验光是眼镜零售企业的核心技术环节,在国外特别是欧美等西方国家,对于验光师的上岗、认证以及考核都制定了完善的标准,其严格程度丝毫也不亚于医疗管理体系,而反观我国,专业验光人员上岗标准近乎空白,带有强制性的国家标准完全处于盲区。
目前,我国采取的是验光师持证上岗的制度。验光师资格证管理采取的是两条线医院的眼科医生由卫生部门颁发证书,而眼镜店验光师则由劳动部门颁发证书。而现实社会中,都会存在验光师无证上岗和花钱买证的现象,使得验光师执证上岗制度并未起到应有的规范作用。
“在我国,专业的验光配镜人员在培训上很匮乏。”王玫向法治周末记者解释,我国目前的眼视光学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仅有少数大学开设了专门的验光配镜专业。现有的大部分验光配镜师都只是在接受了短期的岗前培训之后就“匆忙上阵”,他们中的很多人普遍只有大专甚至高中的学历,在这方面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在验光配镜服务上的差距很大。